融合教育:帮助特殊儿童从“融”发展
2021-06-09

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被称为“融合教育”。

1994年6月10日《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融合教育”这一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也开始兴起了融合教育,并在实践中结合国情制定了“随班就读”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s,LRC) 的特殊儿童教育模式。



2017年5月,我国新出台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了“优先发展融合教育”的教育方针。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也带来了《建议系统修订完善随班就读相关办法促进提升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提案,建议更加系统地保障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权利。


为什么要发展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促进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也可以帮助普通孩子理解平等、尊重、接纳、包容的思想,在与特殊儿童的共同学习中培养他们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和个人素养,这是一种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相互成就的“共赢”教育模式。


发展融合教育的意义

1.促进儿童主体意识的发展

无论是对于普通儿童还是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融合教育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都通过接受教育来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潜能限度,以便能适应客观世界变化。



很多特殊儿童也在其中了解到了自己的特殊性,并逐渐接受,按照“个性”来发展自己。


2.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孩子的生存技能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语言获取能力。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语言环境。

特殊儿童多数都有言语障碍问题,在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种人的语言使用,并将接受来的信息在日后的生活中通过一次次的重复,变成自己能够表达的内容。


3.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老师应当正面引导孩子,降低孩子对与陌生人互动的恐惧,帮助他建立与他人发起互动的正确方式。

与不同角色的接触和互动时,能够帮助提升孩子的适应性,增强自我掌控的安全感和社交能力。

这样的社会化环境是家庭中无法模拟的,而这种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特殊儿童在日常局限、刻板的日程中难以培养的。


融合教育离不开特教老师的支持

融合教育是一种支持性教育,强调教育实施的支持保障。融合教育离不开教师群体的支持。

大多数特殊儿童入读普通学校后,总会遇到种种挑战,需要专门的老师提供针对性帮助。这里的专业老师不但授课能力过硬,还需要负责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补救教学,对普通班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与支援服务。



然而,在融合教育发展的几十年来,特教老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有近40万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限于特教老师稀缺和经济压力,加上老师专业知识的匮乏,残障儿童“随班就读”面临巨大的挑战。

推动融合教育,帮助特殊儿童从“融”发展,要优先解决专业的特教老师缺乏和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融合教育“蓬勃发展”,在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素质、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更多信息

销售热线:1561865357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