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影响机体协调运作,也被认为是学习能力障碍。
学龄期的儿童感统失调问题通常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跳行漏字、无法模仿、平衡感差、精细动作难完成等,据《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感觉失调的调查报告》表明:分别来自于四所小学的1994名1-6年级学龄儿童中,感觉统合轻度失调率35.9%,感觉统合严重失调率为10.3%。
视频中,孩子们身处感统训练教室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辅助工具进行功能训练,之后再回到课堂上学习时,更加安静,注意力有明显提高,也能跟上老师的讲课步子。
其实,日常生活中家长或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小游戏来帮助学龄儿童尽早摆脱感统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01
捉光圈
视觉追踪游戏,可以锻炼手脚能力,促进孩子对自己身体的运用和协调性的发展。
操作:用手电筒在地面上打出一个光圈,然后孩子去逮光圈,可以爬行着用手去拍,也可以用脚去踩;也可以将光圈打到墙面上,家长或老师一起去拍光圈,适当的提高高度,孩子还可以跳跃着去拍光圈。
02
弹跳大龙球
锻炼孩子方向感、平衡感,刺激内耳前庭,提升专注力,改善感统失调问题。
大龙球有粗面大龙球,也有滑面大龙球,一般情况下给触觉迟钝的孩子使用粗面大龙球,触觉敏感的孩子使用滑面大龙球。
操作:家长或老师协助孩子坐在大龙球上,保持大龙球稳定,手放在孩子的腰上做上下颠动,在颠动的同时可以发指令(例:拍手,拍肩,叉腰等)根据孩子自身能力和对游戏的熟悉程度,在球上摇晃的速度可以有变化。
上下颠动有前庭产生,孩子在大龙球上保持稳定能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发挥身体的自我保护功能。
03
平衡垫训练
为孩子在坐位或立位时提供不稳定平面,从而达到刺激深层肌肉以及神经作用,进而提高身体腰腹部核心力量增加本体感觉,改善立位、坐位平衡。
操作:分为平衡垫站立训练和坐位训练
(1)站立训练:孩子双足站立于平衡垫上,保持身体稳定,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让孩子闭上眼睛,增加本体感觉刺激;也可以进行单足站立训练,或增加难度地进行屈髋屈膝下蹲训练。
(2)立位训练:孩子坐于平衡垫上,双脚着地,维持身体静态平衡,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做上肢取物训练。整个过程孩子将会发生重心转移,家长或老师要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维持自身稳定。
04
脱敏刷
刺激皮肤接触,减少触觉防御。
操作:利用脱敏刷或者羽毛等物品与孩子进行触碰,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许多不一样的触感,对于减少敏感很有帮助。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对孩子进行触觉按摩,比如对小朋友的关节进行一些挤压,对手指进行一些拉动等等。
05
悬吊缆游戏
调整前庭平衡,提升本体感。
操作:让孩子坐在悬吊缆上,左右慢慢摇晃,起到镇静功能;也可以增加难度,孩子手持长棒,在摇晃过程中尽可能地去碰击前方物体。这个游戏可一定程度上给予耳前庭的感觉输入,调整前庭平衡机能,提升本体感。
06
分类食用豆
提高视觉反应,加强精细动作训练。
操作:利用家里的食材进行训练,在盘子里放入黄豆、绿豆、红豆等大小相近的豆子,让孩子动手把相同颜色的豆子挑出来,归类放置。除了用手以外,也可增加难度让孩子用勺子进行,这项训练不仅可锻炼孩子的视觉反应,也可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07
球体训练
让孩子在家中玩小皮球,对于发展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注意力、双手和双脚的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种操作方法:
一是趴地推球。让孩子趴在地上,距离墙壁30~50厘米,面对墙壁,挺胸、抬头、双臂悬空,双手将球水平推向墙壁,待球从墙壁弹回后,接住球再推向墙壁,如此反复。每次玩耍的次数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适中即可。
二是对墙抛球。让孩子距离墙壁1.5米的地方站立、面对墙壁,将手中的球用力抛向正面的墙壁,并接住弹回来的球。这项活动比趴地推球的难度要大一点,应等孩子熟练了趴地推球后再进行这项活动。
三是拍球。让孩子把球抛向地面,当球从地上弹起时,让孩子拍。一开始可让孩子跟着球跑,熟练后,要求孩子站在原地拍,规定用那只手拍,双手交替拍或左右手同时拍两个皮球,最后要求孩子站在平衡台上拍。另外,也可以带着孩子到户外踢球,做往球圈内投球等活动。
傅利叶教育打造的感统训练室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儿童营造出虚拟的康复训练环境,包含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有效提高皮肤的触觉、前庭感觉和本体感受,实现大脑与身体各种机能的联系与协调,从而促进儿童大脑与体魄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