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在课堂上老是大喊大叫?大家都在伴着节奏唱歌为什么他走来走去?明明给了喜欢的饼干,为什么他选择不吃......这些问题是否常常困扰着你?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正在观看视频、吃饭、玩耍的ta突然情绪亢奋、手舞足蹈起来...这些是否也曾让你不知所措?其实了解了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很容易理解他们了。
今天我们就从行为的四大功能来揭开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
01
获取实物
该行为通常发生在儿童所提的要求被拒绝时。当老师为了避免儿童哭闹而满足他所提的要求时,哭闹行为就会被强化,也就是说在将来会更多地发生。
举个例子:孩子想得到玩具,但老师拒绝了他的需求,他就会通过吵闹的方式引起关注直至得到他想要的玩具。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吵闹行为的动机是想得到玩具。
一旦孩子如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日后的生活中他通过此方式获得物品的机率也会增加。
02
获取注意力
当老师忙于其它事情,长时间没有给予儿童关注时,他就会做一些老师通常会制止的行为。当老师去阻止时,他就得到了想要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孩子在地上撒泼或者在课堂上奔跑得到老师的制止。虽然这次的关注是负面的,但仍然会让他意识到“只要我胡闹,老师就会搭理我”。因此,孩子很可能下次依然会这么做。
03
逃避任务
逃避行为通常发生在老师给出指令并且要求执行该指令时,儿童会采取拖延或者不执行来抵抗。当逃避行为不断升级,老师疲于应付而忘了之前给的指令时,该行为就帮助儿童成功逃掉任务。
那么,在下次不想服从某项指令时,逃避行为就会再次发生。
举个例子:日常学习中,孩子不想写作业或者不想参与有一定困难的康复训练时,通常采取哭闹的形式来逃避,或拖延时间,一旦老师“妥协”,下次他依然采用此方法逃避。
04
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或者自伤行为事实上是儿童的一种沟通方式,借此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释放压力,前面视频里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自我刺激的表现。
举个例子:有的孩子为了增加视觉刺激,往往会把台灯的开关反复开或关,喜欢看动态的事物;有的孩子为了刺激前庭本体,会蹦跳或拍手,会到处跑动。
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其实普遍存在,不单单只是在特殊儿童群体中,唯一不同的是普通儿童能借助沟通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而特殊儿童只能通过一些“不寻常”的行为来诉说。
在处理儿童的问题行为时,特教老师要耐心分析其背后的行为动机,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帮助其矫正问题行为。除此之外,还应做到“四不”:
◎ 不单单只惩罚问题行为,而要多强化正确的行为。
◎ 不要只埋怨,而要应用 ABC 模式认真分析,找出引起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处理的策略。
◎ 不要只是阻止,而要善于利用和转移。
◎ 不要只说“不许这样做!”而要说“我来帮你那样做。”
傅利叶教育利用智能化的康复产品开展居家康复评估与训练、特教学校功能教室建设、特教老师的康复指导等,已为上海、安徽、贵州等地区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