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如何解决孩子课堂上反复出现的问题行为”内容推出之后,收到了老师和家长朋友们的热烈反馈。今天,小傅将继续与各位特教老师一起探讨孩子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
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是一件常有的事,该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这是我们老师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教师发现学生走神后,可以先将学生拉起来跑一跑,或者玩一些转圈、跳跃等大动作游戏,以此让学生回归上课状态;接着,教师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或增加一些辅助,并且由简单、学生熟悉的指令过渡到该堂课的教育项目指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切记给学生及时强化,保持学生上课的状态和动机。
自言自语✦
学生自言自语可能是逃避任务,也可能是一种自我刺激的方式。不论它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干预的总的策略是“让学生嘴忙起来”。根据学生能力,我们分为4种情况。
有语言功能
对于有语言功能的学生,教师可以建立常规的互动语言活动,如轮流数数,念儿歌等。
语言能力不好
若学生语言能力较低,我们可以增加仿说项目,既让学生不再自言自语,同时还可以训练仿说能力,提高其语言功能。
根据孩子讲的内容进行扩展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可以根据孩子讲的内容进行扩展,结合课堂教学项目灵活教学,这种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不耽误学生教育项目的训练。
能力强
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自言自语体现的是自我刺激功能,此时教师直接给“安静”的指令即可。
没听完指令就给反应✦
当面对没听完指令就给出了反应动作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听者反应着重训练。
若学生需要辅助,教师发指令后,要稍作停顿,给学生反应的时间;如不需辅助,教师发指令后,可用手挡一下学生的动作,使其理解指令的“完成”。
若学生只理解指令,不懂得如何正确操作,教师需要做的是及时强化,并且强化物要紧跟正确反应之后,使学生建立“指令”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
若学生未听完指令就给出了反应,这是一个随机行为,很简单,教师只需要重新发指令即可。
吮吸/啃咬异物✦
与自言自语一样,学生吮吸或啃咬异物,也是一种自我刺激的行为。同样的,教师需要想办法让学生嘴巴忙起来。在这个干预中需遵循三个原则:
·老师要将危险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如果孩子能力强,教师可以要求其自主吐出来
·若啃咬不危险、不影响发育的物品,可以忽视
上课时手里必须拿一个东西✦
上课时,学生手里必须拿一个东西,一是触觉低敏,二是刻板性为。此时教学需遵循4个步骤:短暂脱手-交换-先做一个项目再还给学生-增加不拿物品的时间。
制造干扰行为✦
学生课堂上制造干扰行为,不外乎三个原因:
·为了得到老师或同伴的注意力
· 听不懂集体的指令
·不正确的表达
针对这项行为,教师需要在学生做出干扰行为前给予其足够多的注意力,即控制行为的前事;或者在发指令前,教师先获得学生注意力,并配以适当地辅助,促进学生对指令的理解与执行;此外,在个训课时也要加强对目标行为的训练,如对指令的理解、正确的社交方法等。
傅利叶教育联合海内外高校及特教专家,为教师开展教育康复理念、知识、方法等内容培训,丰富特教老师的康复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提供更多教学资源和康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