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数据显示,到2050年,预计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
据统计,0~14岁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总数超过2.2亿。做好儿童听力健康及听力残疾早发现、早干预和早康复具有重大的抢救性意义。
今天(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让我们一起了解“耳朵”,关爱儿童听力健康,关注他们的成长!
| 认识耳朵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锤骨、镫骨和砧骨上下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进而将声音的信息传到大脑。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孩子的听力正在遭受着损失,甚至是不可逆的。
| 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
引起听力损伤的原因很多,有遗传、疾病( 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白喉、伤寒、梅毒、 脑膜炎、 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外伤等。此外,煤气中毒 、噪声、出生时缺氧等因素也能导致听力损失甚至耳聋。
| 听力损失有分级
听力损失是指人耳在某一频率的听阀比正常听阀高出的分贝数,听力损失程度分不同等级。
| 关爱听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听力障碍儿童一般都伴有语言障碍,由于在日常学习和成长中沟通不畅,极易出现自卑、内向、依赖甚至是叛逆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尤其重视听障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
对于此类孩子,我们应根据他们的听力损失程度、性格、爱好,制定不同的教学训练计划,利用科学的沟通辅具,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听见”我们的爱。
沟通辅具功能介绍
▲AAC沟通辅具——大鼻子
AAC辅助沟通设备(如大鼻子)的介入,为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如无言语或口语能力弱,提供更多互动的机会,实现其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获得丰富的沟通交流互动体验,提升沟通技巧及自信。
如利用大鼻子,练习组合短语,主动表达意愿+需求。用大鼻子录入要/不要 + 喝水、大便、小便、出去玩等词语,引导孩子主动表达,参与沟通交流。
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环境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适应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利用心理测评工具或日常观察沟通,了解听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支持,对听障儿童进行情绪关注与调节,帮助他们在教育中康复,在康复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