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症
● 据我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孤独症已占我国精神类残疾首位。
● 每160名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 孤独症开始于儿童期,并倾向于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 虽然有些孤独症患者可以独立生活,但其他人则患有严重的残疾,需要终生的护理和支持。
● 基于证据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例如行为治疗和父母技能培训计划,可以减少沟通和社交行为方面的困难,对孤独症患者及其看护者的福祉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对孤独症的了解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成为教师和家长们的共识。“融入社会,能够独立生活”是教育谱系儿童的终极目标,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前提。
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包括孤独症儿童在生活环境中独立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技能。在这些必须发展的技能中最重要的领域是进餐、如厕、洗漱和穿着,如厕训练又是生活自理项目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如厕,教什么,怎么教?跟着小傅一起学习吧!
1.分辨男女厕所
家长将两个模型厕所分别贴上男厕及女厕的标识,并把他们放置在左右两旁,同时准备一堆男女玩偶,引导儿童按照玩偶的性别,将它们放进相应的模型厕所里。
2.如厕的需求表达
对于不会表达如厕需求的孤独症孩子,家长或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孩子上厕所之前,将其带到厕所附近,会讲话的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请求;不会说话的则给孩子展示厕所的图标,让其用图片表达。
每当孩子正确表达了如厕需求,家长或教师可为他准备喜欢的强化物,以此培养他如厕需求的表达能力。
3.安坐便盆
家长或教师在椅子上摆放一个游泳圈,让儿童坐在上面,可与孩子唱儿歌,或扶着小手玩“摇小船”等游戏,以此强化儿童坐在模拟厕板上的感觉。之后可将活动转移至便盆上进行,让儿童逐渐适应并安坐于便盆上。
4.撕下厕纸
家长拿着一卷厕纸,握着厕纸中央纸筒的两端,让儿童用双手拉出厕纸。儿童拉厕纸时,家长要轻轻握着厕纸,像与儿童玩“拔河”一样,直至撕出所需的厕纸。
5.如厕后擦拭
家长或教师把两个气球并列绑在小板凳的后面(模拟孩子的屁股),然后坐到板凳上面,用准备好的纸巾来擦拭气球中间的缝隙,通过这个方法引导孩子模仿和学习擦屁股的动作,以完成如厕后的擦拭。
如厕能力训练期间,家长或教师需要安排儿童多喝水,多吃高纤维食物,使排便通畅,以增加儿童排便的机会。此外,还要把握训练的关键时机,当儿童稍有语言或动作显示要如厕时,家长或教师便要立即带儿童如厕,让儿童辨识排便的感觉,加强自主如厕能力。
孤独症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闪烁着,但也渴望得到尊重和接纳,和其他孩子享有接受教育、获得工作的机会与权利。请多些爱心、温暖和呵护,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理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